@原杭州市教科所所长 施光明:很多时候,孩子们想要学校的样子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打个比方我们考虑的可能是采光,孩子们考虑的是不同场所之间活动的便捷性,这是我们完全没有意料到的,我想今后学校的建筑特征一定要符合儿童心态,不能一味地只是造个楼。
@江干区教育局局长 徐晖:江干区已经是第二次通过与房产开发商合作来建设新校区了,教育对于城市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杭州这样人口集聚的城市,更需要通过引入社会各方的资源来完善教育事业,以便更好地培养孩子。
@东城教育集团东城小学校长 刘晋斌:我希望今后造出来的学校,不仅仅只是个分校,或者某个学校总部的翻版,我们期待新的学校,站在以往这些学校肩上造出来的学校,以后的学校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学校应该是一个随时让人能放眼未来的地方,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
@学军小学校长 汪培新:目前的学校仍然是以工业时代的标准来建设的,在城市化的今天,学校建成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不能满足杭州人民的需求了,我认为将来的学校要有“尊重”、“个性”、“选择”3个要素,建筑要尊重需求,在校园里个性和思想要得到解放。同时对于公办学校,能不能保障设计初衷,能不能不打乱先前的招生规模,不破坏指标体系是最大的难题。
@采荷三小教育集团校长 黄升昊:对于笕桥分校“新校区、新模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将继续进行数字校园建设,坚持小班化教学和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交流,学生甚至可以一人一课表,那就需要更大的场所来承接,种种问题,所以在建筑设计上有了更多的功能需求:比如更宽的连廊道、教师休闲区、停车场、教师宿舍等等。
@文化村安吉路实验学校书记 王红军:文化村安吉路实验学校没有良渚文化村那样出名,但是做到了建筑和尊重生命的有机结合。互联网思维也在冲击着教育,以往学校纯线下的教育已经不够,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成分越来越多,所以数字化硬件的配备也是不可或缺的。
@浙工大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虞晓芬:开发商建造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是为了提高自己楼盘的性价比,使学区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筹码,不管是先造好学校再引进名校资源,还是先引入再设计建造,和住宅一样,主观上都是会用心去做的。
@万科助理总经理 李亦军:我们会用万科最好的设计团队去建设新校区,这次与江干区教育局的合作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杭州老房子》作者 仲向平:小学是从民国时期精英社区自办私塾后形态扩大后演化而来,所以在民国时期就有现在这类社区“引进学校”的做法,然而现在的小学教学内容相对普遍还没有民国时期那么透,我建议在基本配备满足和教材统一的基础上,可以反过来发展小学的特色,学在“室”外,比如杭州最早的紫阳小学以国学为长,现在大关教育集团以音乐为主题培养人才,像淘宝城旁边的学校就可以加入不同的元素,那样杭州的学校版图拼起来就是个多元化的教育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