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没有可以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成为一个标识的综合体项目存在,目之所及,综合体的“蝴蝶效益”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更多的作为区域的配套存在,我们是否可以期待杭州的未来,将有“洛克菲勒”般的存在,将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体”改变我们的生活?三位嘉宾的讨论将我们导向了一场关于“综合体”的真伪、现状、未来、趋势、创新之路。[详细>>]
嘉宾:浙工大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虞晓芬
浙江建工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黎驹
华盛达房产杭州副总经理 董向浩
主持人:透明售房网主编 沈曦霞
虞晓芬:我觉得像欧美中心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包括像万象城都是比较成功的一个。
陈黎驹:像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地铁上来有商业、有写字楼、有五星酒店、有公寓,这种特别完整的综合体,业态能负荷到这种程度的还真不多,或者说已经做成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正在建、正在规划,或者说正在怎么把它弄起来这么一个过程。
董向浩:我觉得在杭州,还没有像陈总说的。真的很难找出一个核心、很好的、我们认为它都具备了这么一个城市的综合体。[详细>>]
陈黎驹:新天地以它的180万方体量以及它作为杭州的整个交通人流的一个主要聚集的一个动线的点上,两个地铁的这种有利的交通条件,使它具备了会影响整个杭州市的这种生活的综合体的一种巨无霸的这种感觉。
虞晓芬:其实综合体一个从本来的区位优势来决定综合体能不能造这样子大体量的综合体,这个区位优势一个是交通的优势,第二个周边的人口相对的要集聚,形成一个核心。还有一个就是规划上应该具有唯一性。
董向浩:从目前来讲,我们新天地这个板块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健全一点,从地铁、高架、交通、环境、从产品到写字楼、到星级酒店、购物中心、文化创意等等一系列的文化和体验、购物、办公、商务、金融为一体的。未来从板块角度来讲,这个板块它还甚至带动丁桥、华丰、比如说半山等。[详细>>]
虞晓芬:创新真正还是要通过市场来检验的,就是说你的理念、你的产品的出来最终要得到市场认可,所以围绕这个一个就是满足老百姓内在的心里想的需要;第二个是老百姓没想到而开发出来的需求,那也是一种创新。
董向浩:第一个所有的创新必须要接地气,要符合消费群体、老百姓的这种生活习惯,他们要能接受。第二个就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如何变好。
陈黎驹:我去理解创新首先就是说要因势利导,第二个创新就是自己的模式,第三个是一个标准的呈现,再一个就是服务上的创新。[详细>>]
虞晓芬:互联网思维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今后怎么样更大幅度的去利用信息,去挖掘这些信息,包括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研究。即大数据的挖掘,第一个就是现在怎么样利用互联网,多了一些平台,包括交易平台、沟通平台等等;第二个就是在大的综合体里面,一进综合体和出综合体,人的行为可能你都要仔细的去研究一下,通过他的这种行为变化进而我们来选择业态的配置,包括进货等等。
陈黎驹:互联网真正的精髓一个是大数据,肯定是互联网带来的一个革命,第二个就是信息利用最大化,第三个点我觉得就是它的一个速度,就是传播的速度跟门槛。[详细>>]
董向浩:第一个就是说本身跟开发商的很多资源,或者营运商的资源太有关系了,未来可能市场会更多的细分化。第二个取决于开发商的老板和营业团体的整体的思维,如何起到一个好的领头羊的作用,一种风向标的作用,需要花很多的成本,甚至团体去运作。
陈黎驹:如何让特点产生化学反应?最重要的是让所有在你的综合体里面活动的人群,给他们感觉是有组织的,它是有一个圈层在围绕他们转的,然后它几个圈层又有相互交叉,又相互独立的,那么如果这个综合体内,你有五六个圈层在一起,我觉得它这个氛围就很立体。不管是平面的六个圈层,还是立体的六个圈层,你把它打通后,它能产生一个化学反应。[详细>>]
虞晓芬:一方面开发商要想办法更深入地研究杭州这个城市,研究这块地所在区域的产业特征、人口特征,包括未来趋势的一种演变,科学的来进行一个定位。其实就是要预测未来的需求的发展变化,然后进行一个科学的定位。
董向浩:从整体的综合体的规划上讲,我个人认为就是说现在杭州市政府也意识到过度的规划和供应量。调整中,以市中心为核心,外面形成一种社区型的综合的配套,然后跟上整体的交通和各方面的配套。
陈黎驹:一个需要政府真的去考虑,第二个小规模的五、六万方就不要定位为综合体,就是社区商业配套,然后投资的规模要求都不要那么高,慢慢地从社区商业,然后再到这种小型的就像苏州的“邻里中心”,再到大的综合体,这三级一分把它理顺了,可能会解决杭州的一个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