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实录
一、供应量大的风险,同样存在
沈曦霞:在往期的节目中,我们谈过写字楼、酒店式公寓,本期就要聊一聊更接地气的社区商业。这一波的楼市行情中,住宅与商业都是相对疯狂的,而其中的社区商业仍然是不温不火的状态。两位嘉宾各自对社区商业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蔡峥:商业在中国的实践并不是很久,它真正的实践应该是在2000年开始被大家所了解。商业也经历了一些阶段,从大型到中型,再到区域里必不可少的细胞型商业。社区商业作为居住生活中的一个元素必不可少。你可以没有购物中心,也可以没有shoppingmall,但你必须得有社区商业,人住在这里,如果没有社区商业的话,居住品质就会大打折扣。
汤耀光:社区商业是商业模式的一种。以前,更多人去关注大型购物中心,社区商业只是作为住宅的配套,没有太多人去关注。但是,随着线上的购物对大型购物中心的冲击,有些人的目光就慢慢转移到了社区商业,受线上消费模式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低。其实,社区商业与购物中心,在中国都面临着供应量大的情况,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所以,做好一个社区商业,需要有很好的理念与团队。
二、销售型的社区商业,很难统一经营
沈曦霞:在商业地产中,大家都能说出综合体或者商业街的若干成功案例,但是,能被广而熟知的社区商业寥寥无几。两位嘉宾能否分享一下社区商业中的一些成功模式?
蔡峥:我们考察过很多社区商业,包括深圳、北京、广州、香港等这些商业发达的地方。但是,看过之后还是有一点点失望。举个例子,上海的古北社区与碧云社区。古北是韩国与日本住户比较多,碧云是欧洲与美洲业主比较多。社区里的商店,都要比普通社区高一级,这是因为消费者的层级不一样。但是,商店的品质虽然上去了,运营模式还是属于商家自管,没有人去统一经营与宣传。
星街坊有3+2模式,配套、餐饮,以及占主力的儿童教育业态。星街坊的星宝贝中心、星超市,即便在招商乏力的情况下,我们也会自己投资运营。只有构建了一个教育与配套为核心的社区,才容易做出一些特色。在开发商当中,万科、龙湖已经走在前面,因为它们也在不由自主的考虑这些东西。
汤耀光:为了争取利润最大化,过往的开发商都会把底商作为标配,把它当成回笼资金的产品卖掉。所以,很少有开发商去考虑经营社区商业。基本上,过往销售型的社区商业,都很难经营的好。相对来说,做的比较好的,大部分都是只租不售。同时,社区商业如果本身拥有比较大的人流量,辐射的居民数量也比较多的话,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
三、小业主为何会更愿意出租给兰州拉面?
沈曦霞:说到自持,想到一个案例——彩虹城。它的整条社区商业街,由钱江房产自持,可能算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万科的良渚文化村也算是一个社区商业的概念。我们虽然知道自持的好处,但在实际运营中,开发商如果一定要出售,运营方向上能给一些什么建议?
蔡峥:事实上,杭州一些项目拿地的时候就有一些限制条件,比如40%—50%是不允许出售的。这个时候,运营商的压力与难度会小一点。如果是销售的商铺,我们的办法是跟开发商达到一个协议,它卖出之后由我们来接管这些项目。现在,投资者自己接管商铺的比例约是2:8,如10个人买商铺,可能只有2个人会考虑自己开店,其它8个人都会考虑投资。社区商业一般是两到三年的培育期,成型时间很快,而我们会给它做一个两到三年的托管。
汤耀光:开发商如果真的打算出售,显然就给后续的经营增加了难度。当然,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解,首要看开发商的心态。举个例子,一些开发商会希望通过返租回报给投资者,从而去抬高房价。一方面回报率是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让经营者去吸引商家。这个情况下,开发商往往收取了比较高的房价,愿意在前面3、4年贴一些给投资者,实际回报率可能只有2%—3%,但是,开发商承诺给投资者可能有7%。但是,售价高了1万/平米,开发商还是赚的。一到返租回报结束,这个租金可能就达不到小业主的期望值了。反过来说,开发商如果不补贴,按照市场的正常租金去跟小业主去对接,小业主会考虑个人的投资利益。你帮我出租出去只有两个点,我出租给兰州拉面,可能就有4个点,那我可能只考虑自己,不考虑整体的利益。这个非常考验开发商,除了回笼资金之外,对社区商业的未来还需要有一个更大的愿景。
四、社区商业消费人群和属性决定配置比例
沈曦霞:社区商业的消费与综合体的消费必定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它的消费内容,或者它能提供的一些产品配置,怎么样才能符合市场行情?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社区商业是否也有区别,以及共性存在?
蔡峥:这些年,购物中心在服务业态或者餐饮业态的比重逐渐在加大,零售业态日渐变小,这是一种大的趋势。但是,社区商业有点相反,零售业态反而在放大。社区商业有一个庞大的基础消费人群,付出租金要比商场更低,品牌零售商家进入社区以后,每天的营业额都非常稳定。服务型业态并不需要非常多,比如基本的药房、超市、宠物店,你不可能一个社区开三个宠物店,四个药房,五个超市。然后,我们就需要挖掘更多提升的服务,比如儿童教育配套,居民会非常喜欢;跆拳道、舞蹈班,你平时不会去想的东西,可能也都有了。上海的星街坊,运作一年后,里面零售的量在增大,同时,它的租金也比普通店的租金高了20%-30%。这就是我们实际操作后得到的一些经验。
汤耀光:所在地的人口结构与属性,对于社区商业的配比,都会有不一样的影响。如果它的周边范围比较多年轻人,舞蹈、跆拳道等业态是具有吸引力与需求的;一些社区有较多的入学儿童,那对学前培训或者儿童的兴趣班会有一些需求。所以,社区商业对于业态的需求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所辐射半径范围内的人群,它的需求是什么?二是在你的半径范围里,竞争项目的业态是什么?我们要考虑到供应与需求的比例,如果一些供应已经很满足,就要去挖掘一些新的需求。社区商业的一个宗旨是便民,让周边的消费群体有一个更便利的环境与途径,这是最终的目的。
五、社区商业成功的五大要素
沈曦霞:最后总结一下,社区商业要做到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蔡峥:总结起来:一是坚持,招商过程中,有时候几个月没有一个客户,有一定数量的业主入住以后,客户才会慢慢的多起来;二是开发商的责任,开发商必须要为你的居住者去做服务;三是因人制宜,周边的消费者是你招商的第一位目标;四是敢于去创新,不要觉得社区商业很简单,其实它可以创新。所以,我觉得社区商业成功的因素:坚持、开发商责任、因人制宜,然后敢于创新。
汤耀光:开发商与社区商业的运营者,必须要有一个共赢的理念。开发商如果只关注是否赚了钱,招商的只着眼于租金的高低,消费者只顾方便,这个项目注定要失败。如果,大家都不同维度的去考虑其它参与者的一些利益,这个社区商业的成功几率才会增大。
沈曦霞:社区商业,从杭州乃至全国的存量来看,都是非常巨大。但是,它又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希望通过这次的访谈,能给大家一些参考意见。